保甲法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同样也是宋朝变法中影响最大的改革措施。在保甲法推行的过程之中,初期的效果十分的显著,不仅仅有着改变宋代积贫积弱的倾向,而且还促进了宋代经济发展,短期内综合国力是得到上升的。
但是一个新的变法运动势必会得罪很多人,反对的呼声直接可以将王安石淹没,随即变法就失败。保甲法的失败除了当时权贵们的反对之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王安石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安石保甲法的失败是来自多个方面和多个维度的,不仅仅有着自身性格的原因,还和他的用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王安石有着个人丰满的理想,但是现实却很骨感,所以现实给了他惨痛的代价,不仅仅备受排挤,而且变法也宣布失败。
1、王安石个人性格的缺陷:过于自大
常言道: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首先王安石作为变法的领导者,其过于自大的性格缺陷直接成为了这次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为什么王安石会产生自大的心理呢?自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能够自大的资本,的确王安石也有着自己自大的资本。
首先王安石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其更是一名有名的文学家,尤其是能够创作出许多诗词佳品。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在当时备受追捧,就连其政敌都夸奖,在千百年过去,梁启超先生还曾直言不讳地夸奖王安石,说他是在尧舜禹之后,第一个完人。按现在的话来说,王安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错,尤其是在文学这块。
一直被人夸赞,难免会有所飘。所以王安石作为领导者,他的过于自信最终成为了自大,导致了他变法的失败。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好事情,但是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之中往往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所以看不见保甲法的弊端,最终导致其变法失败。在当时只要有人敢于积极建言献策,说这个变法还有地方需要完善的时候,王安石则将这些扣上一顶“旧党”的帽子,不仅仅对他们表示质疑,而且还直接将这些好心人推得越来越远,最终直接成为了敌人。随着保甲法弊端的显露,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而他的敌人也因为自己自大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多,最后都被一一推翻。
可见性格对于一个人的成败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在文坛得意洋洋的王安石在官场未必能够如意,同样他的自大和狂风能够幻化为不朽的诗篇,但是未必这种性格可以在官场上叱咤风云。正所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时候对于他人的好言相劝,我们还真得听一听。
2、王安石在官吏任用上的失察
保甲法本身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好的制度还需要选拔合适的人才去推行才好,虽然王安石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也曾给皇帝上书讲明人才培养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缺陷,所以他对于人才任用之上往往容易被人的表现所迷惑,而这些人对于王安石也是一再的阿谀奉承,最终在这些人谄媚之下,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王安石再次成为宰相之后,也对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如对于:曾布的任用,他就十分的后悔,首先这个人品德十分低下,但是他并没有发现,被表现迷惑,另外这个人糊弄人的本事让变法的效果也大大减弱,而自己当年对于那些提出建议的人的打压,最终才造就了今日的局面,于是王安石对于自己前期工作作出了深刻的反省和自责。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采纳雅言,这样我们才不会在迷失自我的路途之中越来越远,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他人的反应,我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样对于改革和变法,一个好的方案也需要不断地完善,需要好的执行者和相关人员共同维持,如果这些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的话,那么即使变法再完美,也会毁于一旦。
3、理想主义者王安石
无论是诗仙李白,还是诗圣杜甫,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着浪漫的理想主义。李白希望能够须行即骑访名山,而杜甫则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同样王安石也是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不仅仅简单纯粹,而且他也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
然而理想和现实是相对的,他的简单纯粹也注定了这场变法的失败。他的世界里面只有黑色和白色,而自己是白色的那一方,自然就将其他人自动归纳到了黑色的哪一方。因此自己和自己的团队往往是正义的代表,而其他人则是黑暗,是落后是腐朽的。因此王安石往往会秉着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开始办事,不仅仅对反对者和中间派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拉开了党派之争的序幕,也为他结下了许多仇家。
最终王安石成为了孤家寡人,他的理想和信念都无人欣赏,而他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这一切他都无怨无悔,因为他的理想主义,他到死都没有觉得后悔,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走去,带着星星与月亮还有着那济世为民的理想。
二、王安石本人与宋神宗王安石之所以能够有着这样的成就还和另外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宋神宗,原本可谓是携手共进的两个人,为什么最后两个人分道扬镳呢?而这也成为了变法失败的关键。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朝,统治者享有最高的话语权,当宋神宗想要和王安石一起改革的时候,自然朝廷上有再大的反对意见也拗不过皇帝,但是后来由于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分歧,反目后的两个人致使保甲法的失败,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1、变法负面影响需要替罪羊
首先由于变法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百姓的愤怒,而为了平息这些愤怒,自然需要找一个替罪羊,虽然最开始是神宗和王安石一起发布的,但是王安石作为主要的负责人,神宗自然开始推锅了,为此不得不终止变法,将王安石贬官。
当时民间究竟是如何来反对王安石呢?在宋神宗在位七年四月的时候,就有一个被王安石提拔的官员给神宗献了一个《流民图》,其中画的都是百姓的惨状,这个人还对其描述出来。不仅仅如此,两宫太后都被外面的情况惊动了,也是纷纷劝说皇帝,希望能够早日终止变法,不要和王安石一起疯下去,还直言:王安石搅乱天下。除此之外,原本就已经被王安石得罪的官员也是借这个机会集体上奏,希望能够对此终止。

王安石已经官怨民怒了,虽然宋神宗之前对此也十分的赞同,对王安石也很青睐,但是此时此刻,这个锅只能给王安石自己背了。因此宋神宗渐渐地开始疏远了王安石,两个人的分道扬镳成为了保甲法失败的关键。
2.王安石没有意识到君权不可动摇
而另一方面,王安石和神宗的分歧越来越大,但是王安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神宗真正的分歧在哪里,撇开政见不谈,毕竟保甲法的施行和神宗的初衷是一样的,后来即使不一样也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两个人分歧越大呢?
产生分歧的还是因为权力。皇权和相权在封建社会之中一直是处于相对的,相权太强往往会制约住皇权。而王安石的权力在此时已经最大化,能够在朝为官的人,多半都是他钟意的门人或者处于核心官职的也都是他的人,而皇帝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有着无数相权制约皇权的前车之鉴。
3、与宋神宗观念出现分歧
除此之外,保甲法的失败还和两个人的观念有关。最开始两个人对于变法都是信心满满的,所以王安石才能大刀阔斧地在前边冲,而后边有神宗给与他的支持和肯定。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之中还是出现了分歧。
宋神宗的变法是希望能够敛财,让自己变富,而王安石则希望富国强兵。这也就决定了两个人最后的分道扬镳,随着保甲法的施行,财富是归结到中央了,但是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自然对于王安石是恨之入骨,而这个时候宋神宗则撇开自我,选择让王安石出来当替罪羔羊再合适不过了,可见帝王心,海底针呀。
三、结语总而言之,保甲法的失败是有主客观共同造成的,这其中自然离不开领导者——王安石个人性格以及变法过程中的缺陷,正是因为这些缺陷才让整个变法效果大打折扣,而另外一个人神宗为了自己的权力和金钱,与王安石走向对立面,这样标志着保甲法的失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5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