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沃尔特·阿鲁法特是二战时期美国塞拉AD-18号驱逐舰补给舰上的一名水兵,1945年10月12日到1946年2月5日间,他跟随舰队在上海停留,期间在上海拍摄了近百张照片,生动反映了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民的生活和劳动的景象,让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了解那个逝去的年代。

因为照片较多,小编将分类编发与大家分享,本组照片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的儿童生活状况。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拍摄者留影

本组图片的拍摄者沃尔特•阿鲁法特在上海外滩留影,背景是上海外滩著名的万国建筑群,这时,恰巧有一名背着网兜的孩子从他旁边经过。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上海儿童

画面中的四个孩子, 都诞生在抗战期间,从他们出生起,就一直都处在战乱之中。抗战胜利了,他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花园内

上海的某处花园,青砖铺设的道路,路边是修建整齐的花圃和草坪。几名孩子正在花园里玩耍,其中一个看到举着相机的美国大兵,滑稽地做出立正的姿势。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铡秸秆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无忧无虑地玩耍,有些孩子需要帮助大人干活,甚至直接当童工挣钱养家糊口。从留下的照片看,当时的上海使用童工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小泥瓦匠

从背景的香炉可知这是一座寺庙的庭院, 此时这里已经当做兵营,可以看到周围有很多士兵在闲聊。照片的主角是一名挑着担子的小男孩,担子上挂着沾满白灰的桶,身后还有一大堆沙子,小小年纪,他便来建筑工地上打工了。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编竹筐

一名小男孩正在编筐子,这种竹筐使用的原材料是分割好的竹篾,编织的手艺也比较简单,小孩子也可以完成。因为中间的孔洞很大,所以比较轻便,挂在扁担的两端,主要是用来盛装一些重量比较轻的物品。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女编织工

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孩子正在用竹片编织器物,可能一些朋友已经认出来了,她所制作的物品是暖瓶的外壳。那时铁制或塑料外壳的暖瓶已经出现,但竹编的暖瓶外壳依旧以其轻便和低廉价格受到大家的欢迎。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柴厂

从前的家庭烧饭大多以木柴作为燃料,即便是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柴火交易依然十分兴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烧柴是很多家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图中的孩子正在柴厂门前捆扎装木柴的架子,支撑架子的竹片上都写着“同成”两个字,可能就是柴厂的名字。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做煤饼

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会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为了使用方便,需要提前做成煤球或煤饼。大家所熟知的蜂窝煤在当时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直到五年后的1950年才出现,发明者是山东德州人郭文德,这种圆筒形、布满窟窿眼的大煤球最初的名字叫“经济煤球”。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卖甘蔗

街头两个卖甘蔗的小姑娘,几节甘蔗、一个洋铁皮桶,一只竹筐便可以开张了。在民国时期的上海老照片中,经常可以看到卖甘蔗的地摊,大多都是削皮后分节出售,说明这种小食品在当年是很受欢迎的。图右的小女孩似乎刚刚完成一单生意,正在仔细辨别手里的钞票。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卷香烟

从前的纸烟没有过滤嘴,抽完烟后总会留下一小截烟蒂,有老人和孩子专门沿街捡拾这些烟头,然后拿来换一些小钱。收买烟头的人将烟丝剥出,然后重新卷成一根完整的纸烟出售。图中的小男孩在街头席地而坐,正在手工卷制香烟。以现在的观点看是极不卫生的,但在当时,却可以解决穷苦烟民的燃眉之急。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吃饭时间

大人做生意,小孩子就在旁边玩耍,一家人吃饭也在地摊边上。几只柳编的笆斗里是盛放着所出售的全部商品,最右边的是面粉,左边两个泥土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吃螃蟹

这张颇为出名的照片也是出自沃尔特·阿鲁法特之手。围绕着它有太多误解,有人甚至感觉那时百姓的生活太富足了,可以拿螃蟹直接当饭吃。在今天的人看来,螃蟹的确是比较昂贵的食材,但在当时,却并不招老百姓的待见,就如同现在的甲鱼一样。原因很简单,当时绝大多数的百姓只求能吃饱饭, 而螃蟹并不能当饭吃。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滚地龙

当时,很多来上海谋生的外地人居无定所,为了生存下来,他们用茅草搭建起了简易的棚户安身,这就是所谓的滚地龙。图中滚地龙非常简陋,四壁是用芦席围绕而成,极有可能是新来的难民。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穷人部落

随着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落”,穷人们住在一起,抱团取暖,希望能靠彼此的照应在大上海生存下来。比起穷乡僻壤的家乡,在这里的机会毕竟要多一些。而跟随大人逃难至此的孩子们,也别无选择地留了下来。

1945年10月,美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苏州河上

停泊在苏州河边的木船,两个孩子正坐在船头玩耍,小小年纪便跟随父母在水上漂泊,他们别无选择,因为船就是他们的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1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