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去见行动不端的南子,明知有可能→声名狼藉,为什么还要去见

圣人孔子见南子这事,分别被记载在《史记》和《论语》中。《史记》以春秋笔法记载道:“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这里的“夫人”指的就是南子,而这几句话就生动地勾勒

圣人孔子见南子这事,分别被记载在《史记》以及《论语》中。

《史记》以年龄笔法记载道:“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这里的“夫人”指的就是南子,而这几句话就生动地勾画出了孔子见南子时的模样,乃至还有“环佩玉声璆然”,让人不得不浮想连翩。

(子见南子)

​《论语·雍也》中的记载是:“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给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可见,连学生都成心见了,而且孔子还诅咒分辩,何况喜欢八卦的吃瓜大众呢!所以,说孔子见南子,会→声名狼藉,看来是一点也没有夸大。为何这样说呢?

咱们来看看当时两人的地位以及声誉。

孔子是个道德上的圣人。

一辈子崇尚礼教,推崇王道,认为仁政才是治国之本。所以,他周游列国,为的就是想让各国的国君能以仁政治国。

再加之他博览群书,因而在他在世的时候,便名气在外,追随他的人不少,他亦被誉为“天纵之圣”。

(孔子像)

​南子呢?

在《十三经注疏》中有引用汉朝孔安国的注,说:“南子者,卫灵公夫人,淫乱。”

南子身为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但她一直以及宋国的公子朝有私交。此外,她还以及卫灵公的男宠弥子暇有染。

这事卫灵公知道,天下人也知道。但卫灵公仍然宠爱她,还给她建了漂亮的宫殿,让她在那里以及情人相会。

虽然说这是卫灵公的家事,然而南子是国母,她做的那些事,让卫国蒙羞。所以,大家都很鄙视她。

如斯,孔子以及南子,就至关于君子正人以及品行不端的人的关系了。照理说,孔子应当像古代的女子捍卫贞操同样,抵死也不见南子才对,毕竟他当时是道德的标杆。能走到那一步,付出的努力绝对不是一点点。所以,对名声的爱护,就该像小鸟爱护自己的羽毛同样。

(名声不好的南子)

那么,孔子为何还要去见南子呢?

一、不受国君注重。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卫国。

在卫国,孔子虽受到了卫灵公的热忱接待,但卫灵公并无重用他,只是据说鲁国给他的俸禄是“奉粟六万”,所以也开了个一样的俸禄,并且没有具体的职位。这就说明卫灵公其实不注重孔子。

二、南子诚意相邀。

南子在政治上,比卫灵公有远见。她深知孔子的影响很大,如果能争夺到孔子,对卫国的未来绝对有益处。所以她数次差人来请孔子入宫。

孔子是个守礼的人,南子参政,孔子认为不合礼法,因而很反对;南子私生活凌乱,孔子认为是伤风败俗,固然更反对。再说,全国那么多眼睛盯着呢,要是自己去见南子,说不许会有什么风言风语。

所以,一开始,孔子委宛地谢绝了南子的约请。

但南子是个聪慧人,她据说孔子住在大夫蘧伯玉家,于是让蘧伯玉转告孔子说:“四方之正人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南子)。寡小君原(愿)见。”意思是说,别国的正人要来见咱们的国君,都会来见我。而我亦想见见您。

蘧伯玉除了了向孔子传达了南子的话,还告知孔子:“你要想向卫灵公举荐你那一套治国的思想,最佳先经由南子。”

(年龄时期的帅哥弥子暇)

三、吃人俸禄,不好不见。

孔子拿着卫国的俸禄,还在卫国开班教学。人家国君夫人无非想见一见,又不是非分的请求,不去见显然是很不近人情的。

此外,南子又派了子路的好朋友弥子暇来。虽然弥子暇是卫灵公的男宠,也以及南子有不正当的关系,但弥子暇也是卫国总管戎行的大将军。他亲身来请,孔子不好推托,毕竟不去的话,不给人面子。

思虑再三,孔子去见了南子。

可以说,孔子是带着很大的思想包袱去见南子的,心境繁杂,难以言表。

可是,孔子见过南子后,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很高兴地回来了。

这类模样,立刻引发了子路的怀疑,这才有了“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孔子解释,我原本不想见她,但既然见了,固然要还她的礼。孔子见子路一脸不高兴,于是又对天发誓说,我要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天杀了我吧,杀了我吧!

那么,为何孔子会在见了南子后,整个人的精神容貌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原来,孔子见到南子后,发现她其实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不堪,而是一个很知礼节的人。为了表示尊重,她不但穿戴正装,还在宫中设了帷帐,并在帷帐后向孔子还礼。整个进程,南子都做的有礼有节,根本不是一个失礼的人。所以,孔子扭转了对南子的看法。

后来,卫灵公果然召见了孔子。但是,他只是“问陈于孔子”,所谓“陈”在古代是“阵”的意思,也就是说卫灵公向孔子求教军事上的问题。

孔子很不高兴,于是不客气地说:“礼仪、祭祀的事情我尚且知道一点,然而军事上的学问我不知道。”说完便带着学生离开了卫国。

孔子请求各安本分,谨奉周礼,卫灵公却想要打仗,两人的主意如何能到一起呢?

所以,最后还是不欢而散。

(参考史实:《史记》《论语》)

以上就是简知网(www.jianzixun.com)关于“孔子去见行动不端的南子,明知有可能→声名狼藉,为什么还要去见”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144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