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夸赞: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听后如何谦虚回应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众所周知,毛主席知识渊博,是出了名的嗜书如命。他用枪杆子打下太平盛世,用笔杆子挥洒才子情操。强将手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毛主席知识渊博,是出了名的嗜书如命。他用枪杆子打下太平盛世,用笔杆子挥洒才子情操。

强将手下无弱兵,毛主席手下的共产党领导人,其中不乏博览群书者,毛主席与他们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战时同舟共济,并肩作战;闲时青梅煮酒,谈古论今。其中的佼佼者,是刘少奇。

毛主席多次教育党内同志,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学无止境”之精神进行到底,贯彻终身。为了激励同志们学习,毛主席还说过一句名言: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能让毛主席如此夸赞,刘少奇究竟有多博学?刘少奇听后谦虚回复了11个字,他说了什么?

德才兼备刘少奇

刘少奇生于1898年,家住湖南宁乡县炭子冲,8岁启蒙于朱氏私塾学堂。

私塾先生名唤朱赞廷,后被刘少奇称为“恩师”。刘少奇日后能成为一代开国元勋,其美好的人格品质离不开朱先生的循循善诱。

朱赞廷在庭院栽了很多橘树,刘少奇入学三年,从未私自摘过一粒果实。

有天,朱赞廷摘下三个硕大金黄的橘子,奖励给刘少奇。朱氏私塾有学生三十余人,刘少奇没有独享,而是把橘子掰成瓣,乐呵呵地与同学分食,自己只吃得两瓣。

朱赞廷看在眼里,当众夸奖道:

“关心伙伴,有公德心,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希望你们吃了橘子,都能像渭璜(刘少奇字渭璜)学习。”

这件事对刘少奇影响深远,从关心身边人到心怀家国,朱氏私塾功不可没。

人品高洁的刘少奇,做起学问来,更是达到了求知若渴的忘我境界。少年刘少奇与少年毛泽东有着相似的境遇,同样生长于山沟沟,同样想方设法地遍寻书籍。

刘少奇有位同窗好友叫做周祖三,周祖三的父亲周瑞仙是当地颇具声望的名士,从日本留学归来,还是同盟会成员。

周家简直就是一座“藏书阁”,无论是新派小说,还是西洋剧本,甚至包括数理化等新兴学科类书籍,山沟沟里没有的,周家应有尽有。

刘少奇主动登门拜访,恭恭敬敬叫了声“周伯父”,遂说明来意——借阅书籍。

周瑞仙很欣赏这个少年,人小志气大,好学且谦逊,欣然应允:

“孩子,你就来我家书房安心看书,不必拘谨。”

一年冬天,刘少奇在周家书房埋头苦读,脚下烧着一盆炭火取暖。刘少奇看书看得入迷,连火苗烧着了鞋袜都浑然不觉。

周瑞仙非但没有责怪孩子“闯祸”,反而对小刘少奇的专注力大为惊叹,亲昵地称呼他为“小书柜”,打趣他看起书来就像个书柜,着火了都不愿放下书跑。

周瑞仙先生是刘少奇的忘年交,在周家书房的这段时光总令他无限怀念。在这里,少年刘少奇得以博览群书,畅游学海,他对周瑞仙感恩在心。

刘少奇遇到的第二个“贵人”,是邻居洪家老屋的当家主母周氏。洪家是书香门第,家境殷实。

周氏是位具有远见真知的女子,为了培养独生子洪赓飏成才,她重金聘请私塾名师来家中授课。

这位先生是秀才出身,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能教授英文、日文、法文、生物,地理等闻所未闻的“新知识”……

洪家传来朗朗书声,令刘少奇心驰神往。他鼓足勇气,再次登门求学,向周氏毛遂自荐,请求成为洪公子的伴读。

周氏见刘少奇谈吐不俗,言辞诚恳,彬彬有礼,又询问其功课,刘少奇对答如流,出口成章。

虽然洪家有规矩不收外姓学生,但周氏被刘少奇的求学之心感动,破例让他进入洪家学堂,也为儿子洪赓飏做个榜样。

刘少奇连连鞠躬道谢,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入学机会。从此,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日晒雨淋,刘少奇从未缺席。

在洪家学堂,刘少奇待人真诚,礼数周全,还手脚麻利,什么杂活都抢着干,很快获得所有人的喜爱。

周氏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孩子,干脆让刘少奇和洪赓飏结拜为兄弟,就寄宿在洪家,学费伙食费全免。

刘少奇在洪家一读就是两年半,知识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刘少奇有句名言:

读书要像蚂蚁啃骨头。”

所言不仅是学习方法,更是学习态度。他本人的求学之路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所谓“求学”,就是没有条件,也要求来条件。就像蚂蚁,虽然渺小,但只要不断进取,总能排除万难学到知识。

无论是周家书房,还是洪家学堂,都见证了刘少奇的赤子之心,也为其奠定了夯实的文化基础。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辛苦求学、德才兼备的少年,假以时日将会追随毛泽东,带领中国走出泥潭!

学以致用刘少奇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支刘少奇少年时期亲手制作的笔筒。笔筒上画有《松鹤图》,题有《松鹤赋》,署名“卫黄”。

“卫黄”即“渭璜”,正是刘少奇的表字。时值袁世凯当政,签下卖国灭国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

刘少奇怀着满腔义愤,从此更名“卫黄”,意为保卫炎黄子孙,保卫华夏国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年,刘少奇刚好学成毕业。随着革命浪潮迭起,刘少奇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

次年,经良友介绍,刘少奇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此时的中国,军阀遍地,列强凌辱,民不聊生……惨烈的现状让刘少奇意识到:

独善其身的文人是狭隘的,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学以致用,救世济民!

1921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刘少奇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刘少奇远渡重洋,探寻救国兴国之策。

舟车劳顿后,刘少奇迅速投入紧锣密鼓的课程中,学习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国际工人运动等等。

期间,他把《共产党宣言》读了又读,结合所学,终于寻得救国的真谛——那就是共产主义道路!

此时的苏联刚刚经历革命洗礼,条件艰苦。留学生们工作日上课,休息日还要做工赚取生活费,每天的食物只有几个土豆和一块黑面包。

长此以往,同行的许多人叫苦不迭,心生退意。但刘少奇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孜孜不倦地苦学。

因为他有了目标,好不容易寻得救国之道,物质上的折磨在强国之心面前不值一提。

1921年冬,刘少奇光荣入党!学成归国后,他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坚持用马列主义指导工作,因此受到了王明左倾派势力的打压,并遭遇撤职。

刘少奇并未一蹶不振,现如今革命出现分歧,正是验证革命道路的好时机。

在此期间,刘少奇手不释卷,对马列著作研究更甚,笔耕不辍,写出众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如著名的《肃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引起巨大反响。

真金不怕火炼,事实证明,刘少奇坚持的革命道路才是正确的,有人抨击,就有志同道合的人推崇备至,这个人正是毛泽东。

1939年盛夏,烈日将延安马列学院外广场晒得暑气蒸腾,然而广场上却坐满了人,师生们正专心致志地听着刘少奇的演讲。

“同志们,我要讲的内容,叫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刘少奇在台上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将真知灼见讲授得深入浅出。现场鸦雀无声,全员听得聚精会神,待讲演结束,广场爆发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刘少奇此前长期在白区工作,在延安算是初来乍到,很多同志对于这位新来的领导人还不太了解。

但几场演讲下来,延安的同志对刘少奇心悦诚服:“少奇同志有文化,理论水平不得了。”

毛泽东得知后,拿过演讲稿一看,也是赞不绝口,即刻给主管中央宣传工作的吴黎平写信:

“少奇同志的这篇演讲稿写得非常好!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你安排一下,尽快发表。”

刘少奇知识渊博,以理论见长,但他从不“掉书袋”,而是始终贯彻“理论结合实践”,更兼提倡培养高瞻远瞩的智慧。

1948年,革命胜利在望,党中央创办马列学院,刘少奇担任院长。面对学院第一班学员,刘少奇曾发表过这样一段讲话:

“不是说革命胜利了,就不要读书了,马列思想就可以丢弃了;恰恰相反,越是胜利,越要多读书籍,牢记理论,提高修养,坚定信仰!

打跑了敌人,共产党即将建立全新的中国,管理几个亿的人口,并不比打仗轻松。你们身为党员,要时刻追求进步啊!”

刘少奇不忘年少赤子之心——学以致用,救世济民!他将毕生所学悉数投入党的建设,跟着党的脚步推翻旧社会,救人民于水火。

同时,刘少奇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四十余年,无一日不读书。日积月累之下,其博学程度在人才济济的党内,也堪称翘楚,更是被毛泽东看作“学习的榜样 。

高山仰止刘少奇

在璀璨的中共历史长河中,其中博学多才者如点点繁星,熠熠生辉。如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而其中读书最多,爱书如命者,当属毛泽东同志。

据说迄今为止,仍没有人能准确统计出毛泽东阅书几何,现统计约10万册,其中史书类仅《二十四史》就有3200多卷,多达4000万字。

在文学书籍类中,毛泽东尤好古典诗词。上起先秦,下至晚清,被毛泽东引用、手书、圈阅过的古诗词就有1662首,引用的诗人多达415位。

并且,毛泽东的读书范围涉猎极广,从文学、历史,到哲学、科学、军事,甚至冶金、考古、化石……世间万物,皆可潜心钻研,学有所成。

晚年,毛泽东身体抱恙,在病床上依然坚持阅读,一日不曾懈怠。若觉得乏累,就让秘书一字一句念与他听。

若问毛泽东为何孜孜不倦,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在党内广为流传: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由此可见,即使博学如毛泽东,在其心中,刘少奇的知识面还是更胜一筹,是名副其实的标杆人物。毛主席号召党内同志以刘少奇为榜样,开卷有益,好学不倦。

这句夸赞传到刘少奇耳朵里,他连说“不敢当”,谦逊地表示:

“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一位是创立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一位是追随领袖的开国元勋,一路走来,毛泽东与刘少奇并肩作战,惺惺相惜,又能以书会友,精神层次高度契合,革命友情历久弥坚。

能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褒赞,能令党内众多博学者高山仰止,其热爱学习的精神至今极富教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身为国家高级领导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即使如此,阅读仍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修行”。

刘少奇习惯在深夜高效处理工作,凌晨两点才是他离开办公室的下班时间。

即使如此,回家后的刘少奇并未即刻洗漱就寝,无论多忙,他都要抽空阅读当天的报刊以及书单上近期计划阅读的书籍,一看又是两三个小时。

之所以在高强度的工作之后,还能坚持读书,是因为刘少奇热爱学习,热爱读书,以阅读为乐,并不把它当成一件“苦差事”。

刘少奇是知识的受益者,所以他十分重视群众,干部的文化教育。

无论是警卫员,还是医护、保育员,只要是身边人,刘少奇总会语重心长地教导道:

“你们都还年轻,应该多学习些知识,国家建设需要有文化的人,争取为国为党多做些贡献。”

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有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毛泽东如此,刘少奇亦是如此,坚持读书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正因如此,无数风云人物汇集党内,知识的力量纷纷化为最好的武装力量,中国才能走出旧社会积贫积弱的泥潭,迈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毛主席夸赞: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听后如何谦虚回应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12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