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已经是100年前!变的是国力,不变的是骨气

1884年7月的一天,一支法国海军舰队,先是像幽灵似的紧贴我福建海域外海悄悄游弋,不久后就突然掉转舰艏,驶向清政府设在福建的马尾军港,马尾海战一触即发。由于福建水师与法国舰队实力差距实在太大,再加上清

1884年7月的一天,一支法国海军舰队,先是像幽灵似的紧贴我福建海域外海悄悄游弋,不久后就骤然掉转舰艏,驶向清政府设在福建的马尾军港,马尾海战剑拔弩张。

因为福建水师与法国舰队实力差距实在太大,再加之清政府仓促应战,这一仗只用了半小时,清军福建水师就几近全军覆没。

但这场仗还是超越了法国舰队的预料,他们原本以为能博得更易,却被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缠斗了许久,法军主帅孤拔被“扬武”号击伤,几名法国水手也立即被击毙。

气急败坏的孤拔命令部下加速发炮,“扬武”号接连被击中,在一片火海硝烟中,有一位水兵在“扬威”号着火沉入水中的最后一刹才跳水逃生。他是清代第一批留美学童中的一员,后来自主设计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他叫詹天佑。

这次失败,给詹天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经由几年的蹉跎岁月,他于1888年在同窗引荐下应召北上天津,担任铁路工程师,尔后在外国人的一片讥诮声中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所创设的“竖井开凿法”以及“人”字形路线,蜚声中外,让当初耻笑他的人都闭了嘴。

1919年4月24日,愿做“匍伏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的詹天佑因积劳成疾病逝。

他逝世10天后,“五四运动”暴发。

1

路在何方

兴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也曾经是一位水兵,当年詹天佑阅历的是本国舰队被法军半小时内团灭,而在1898年7月,22岁的张伯苓则遭受了两天内“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

清军甲午海战失败后,威海卫军港上空升起了太阳旗。三年后,英国租借了威海卫。“我在那里亲眼目击两日之间三次易帜,取下太阳旗,挂起黄龙旗;第二次,我又看见取下黄龙旗,挂起米字旗。当时说不出的悲忿交集。”《教育家张伯苓》一文中这样描写。

可以想象,这一切把这位有良心的少年刺得有多狠,“目睹心伤,五内皆裂”,那一刻张伯苓决心弃戎从教,尔后多年,在天津一些开明士绅的资助下,他展转多国考察先进的教育理念。

青年张伯苓

1918年秋季,张伯苓来到美国,参加了中国留学生会议,此时,有一名清癯、温文尔雅的28岁青年正在留学生会议上跟众学友告别,他叫竺可桢,此时他刚拿到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抉择回国。

横穿北美的列车,越过大江大河、大平原、大峡谷,沿着一条不平坦的路奔驰,车中竺可桢的心境跟着北美大地起伏,一战后的美国发了一笔战争财,博得了一个小繁华,喧嚣、狂热、绚烂多彩成为这里独有的底色,美国正驾驶着这辆疾驰的列车轰鸣着奔向“怒吼的二十年代”,但大洋彼岸的祖国好像总跟不上世界的脚步,晦暗的色调下是军阀混战、南北分裂,被大小列强割肉放血。

此刻竺可桢正思忖着,自己虽无力让国家命运突变,但能做一点是一点,首先就是把中国自己的气象事业弄起来,把中国的气候观测权从外国人那夺回来,这是一个主权国家最最少该做到的。

青年竺可桢一家

竺可桢回国的同一年,32岁的任鸿隽也回国了,他在美国留学时跟竺可桢是好友,被称为最“游手好闲”的科学家——曾经留学日本,专心研修化学,目的只有一个:制造炸弹,为革命效率。辛亥革命前夕,他负责购买军火,向国内革命党人输送枪枝、弹药。

除了了暴力手腕,任鸿隽还把文字玩得很溜,他办过报社,将自己拟撰的革命文告油印成大量传单,在革命党人最活跃、最集中的长江沿线披发。后来袁世凯窃国称帝,他才赴美留学,选择了“科学救国”道路。

在当时,像任鸿隽这样的“跨界”精英大有人在,其实他们在面临“该怎么解救这个贫弱的国家?”这一宏大命题时也很迷茫,迷茫就会不断求索,于是硬生生成为了一个个多面手。

以后,在没有任何彩排的情况下,更多的年青人怀着对国家苦难的共同记忆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匆匆赶来:

1921年,侯德榜、吴宓双双归来;

1924年,叶企孙归来;

1925年,金岳霖、陈寅恪归来;

1938年,龚祖同、顾功叙归来;

……

这些归国青年不但闪耀了一个个骚乱的时期,而且都深深扎下了根,尔后不断开枝散叶,让这个群体变得庞大起来。吴宓的学生有钱钟书、曹禺、季羡林等;叶企孙门下受业的弟子的名谓也是振聋发聩——华罗庚,李政道,钱学森……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当中,十多人师承于他;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门下弟子更是一抓一大把。

除了了知识份子,那时的青年实业家也没有束手待毙,他们在各自领域谨慎谋划着。

1918年,35岁的湖南人范旭东横下一条心,在天津自己的家中设立了一个实验室,发誓“我弄不成碱,宁可自杀”。

1918年范旭东创建的永利碱厂

当时,在制碱业,西方国家构成了专利垄断,对外毫不公开,他们常常应用各种借口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乃至捂住不卖,使许多需要用碱印染布料的民族工厂陷于停顿。范旭东曾经到卜内门的英国本部参观,英国人嘲搞地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看看锅炉房就行了。

尔后的8年中,制碱所需装备全靠范旭东自己设计,工艺流程全靠试探,期间连锅炉都被烧坏了,股东失去了耐心,西方厂商集体耻笑……范旭东仍咬牙坚持着,终究在1926年制出了纯净皎洁的合格碱,不仅给西方厂商“一统天下”的制碱业豁开了一道口子,而且产品还远销到了日本、印度、东南亚等。

图左为青年范旭东,图右为毛泽东为其题写的挽联“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虽是寥寥数语,在当时真的是步步艰辛

其实,当时以范旭东为代表的企业家今天看来更像读书人,他们的业余时间都爱看书。他们的休息时间,尤其是晚上,往往是在做跟国家命运有关、跟文化有关的事,而不是跟文娱有关的事。

一代“棉纱大王”穆藕初到北京,都是跟蒋梦麟这些人游玩,而不是去跟王侯将相来往,他们心中有一种对知识的畏敬,对精神的畏敬。

当知识份子、企业家尝试“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时,鲁迅正试图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

1919年初,38岁的鲁迅发表了小说《药》,揭露小市民的愚昧以及麻痹,痛惜革命烈士的牺牲,这一年,鲁迅也在忙着搬家,从老家绍兴搬到了北京。

当鲁迅在斟酌应当把家安置在哪里时,在北京已经呆了一年的青年毛泽东正斟酌离开这里回湖南,这个来自乡村的26岁青年当初没有选择在湖南老家谋一份安平稳稳的工作,作为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他完整可以在当地教个书,去大一点的城市当个编辑。

他毕业后就成了一位“北漂”,在北京大学藏书楼谋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每一天的工作就是管理15种报纸,看似单调乏味,初来乍到也受了很多冷遇,但他得到的也很多:可以近距离听胡适、傅斯年、罗家伦等“大V”的各种讲座,还能泡北大的藏书楼。

青年毛泽东

五四运动前夕,广泛接触到新事物、新思想的青年毛泽东抉择回湖南长沙干一番事业。

1919年先后那个时期,不少热血青年都被当时艰巨的时局深深刺痛,纷纭用各自的方式行为起来,有一份光便披发一份热,终究点燃了民族觉醒、寻求真谛、寻求进步的燎原大火。

2

热血年代

刚入5月的北京天气,清早尽管还有点微冷,到了中午却已让人烦热。5月4日这天十点左右,北京几十所高校的青年学生涌上街头,穿长袍的占大多数,也有穿短黑制服的,他们的队列都是各学校自行组织起来的,各种形状的白布标语用竹竿子挑着,标语大都是写着:“收回山东权力”“谢绝在巴黎以及会上签字”“革除国贼”“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废止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等句子。

这都源于4个月前,切磋“一战”后从新瓜分世界的巴黎以及会召开。“一战”期间被派往欧洲战场的20多万华工为中国换来了克服国的入场券,中国本来以为能在巴黎以及会上收回一些主权,最少能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牟取的特权收回。

但是终局却是,巴黎以及会不但对中国代表的请求弃之不理,还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体交给了日本。

主导这次以及会的美国人只是表示同情,英国人比较冷淡,而法国人态度很糟糕糕。

巴黎以及会场景

绝望带来的痛苦格外强烈,青年学生们经此刺激骤然觉醒了,顿时表现出一股舍我其谁、共赴国难的气势,他们大多都是当年的80后、90后、00后,就学识与社会影响而言,确切没法与陈独秀、胡适等比肩;但往后的发展,则不可限量。

29岁的青年学生领袖许德珩是《五四宣言》的起草者,在游行前一晚上,他把仅有的白色床单撕成一条一条的,用来书写标语,为次日的游行做筹备,当时他只有这一条床单,睡觉时一半用来铺一半用来盖。

38年后一个初夏的黄昏,已经67岁的许德珩跟家人坐在院里乘凉,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阅历给大家又讲述了一遍。他的女婿忍不住问,您在蔡校长的帮助下好不易读完了北大,还有两个月就毕业了,您这么干,就不为自己的前程着想吗?

许德珩脱口而出地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许德珩的女婿在一年后的1958年受命担任国家原枪弹工程的理论部主任,他叫邓稼先,直至弥留之际他还在顾虑“不要让人家把咱们落得太远……”

图左为许德珩,右为邓稼先

5月4日那天,19岁的谢婉莹在东交民巷的德国病院陪动了手术的二弟,傍晚时候来了一名亲戚,告知了她北京大学生们会萃游行的事,年青的谢婉莹听了以后既兴奋又愤慨,次日她就回学校去了,到学校一看,学生自治会里完整变了样,大家都不上课了,站在院子里面红耳赤地大声谈论,同时也紧张地投入了工作,她也加入到了联合会的宣扬队之中去。

这样,本来生活在狭窄且较为优渥圈子里,之后想当一位医生的谢婉莹,在宣扬工作之中察觉到了自己的写作禀赋,也受到了新思想的感化,开始用“冰心”这个笔名发表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整理”。

五四运动之所以能产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在5月4日这一天,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钱玄同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领着自己6岁的儿子参加了游行,他想让儿子体验下“改造社会”的艰辛。

不知道6岁的小孩能对那时所见所闻有多少印象,但钱玄同的一番良苦居心确切没有空费——他的儿子尔后去欧洲留学,师从居里夫妇,归国后介入了中国原枪弹的研制工作,他就是“两弹功臣”之一的钱三强。

图左为钱玄同,右为钱三强

这天产生在北京的运动,从涟漪变为层层波澜,很快跨过大江大河,翻太高山峻岭,穿透各地大小军阀的封堵传递到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那里,以不可阻挡的气力掀起了惊天巨浪:

在天津,21岁的青年周恩来所创建的醒悟社成为天津爱国学生运动的总指挥部,他们对外废止姓名,用抓阄的方法抉择各自的代号,男5号周恩来,后化名“伍豪”,女1号邓颖超,后化名“逸豪”,尔后,不管在苦难光辉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艰苦奋斗的以及平建设时代,这两位革命伴侣始终长相依,成绩了一段传世恋情。

青年周恩来

在湖南,从北京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办起了“新媒体”《湘江评论》(新文化运动后,传布自由、民主思想的报刊与传统报刊相区分,也算是一种“新媒体”了),毛泽东一开始就把杂志主旨定位成为了:拷打时弊、鼓吹革命、宣扬新思想!在杂志第一期就大声疾呼北洋军阀赶快把因发文批评时局被抓的陈独秀放出来。

图为《湘江评论》

在姑苏一个叫甪直的小镇上,25岁的小学教师叶圣陶并无因所处位置偏僻就“两耳不闻窗外事”,尽管生活在小处所,但他跟北巨匠生的精神生活是同步的,他是“文学钻研会”11位发起人之一,当时的北大学生也毫不会由于叶圣陶是小学老师就看不起他。五四运动后,叶圣陶与小镇上的青年贴标语,呼口号,大声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传布新思想。

后来,工人以及商人群体也踊跃响应,在商人的倡导以及努力下,全国各地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药房不卖日药,糖商不卖日糖,面纱业休止与日商联络,纸业不卖日纸……而且,不卖给日本人食粮。登时让日货销量大减,货价陡降,日本政府惊慌不安。

中国的工人此时同样成了一股重要的气力,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无非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到达了200万人!

于是,这把火越烧越旺……

1919年6月28日,在

以上就是简知网(www.jianzixun.com)关于“1919,已经是100年前!变的是国力,不变的是骨气”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1071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软文友链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81118366